
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:“正邪自古同冰炭,毁誉于今判伪真”,意思是说,历史人物的正邪与是非,最终会被后人做出公正的评价。然而,这副对联并非适用于所有历史人物。对于一些性格单纯、行为明确的人物来说,正邪是非可以一目了然。但也有一些人物,他们性格复杂多变,经历中既有光辉的一面,也有阴暗的一面,导致后人难以对其做出准确的评价。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谯周十大合法配资,就是这样一个复杂人物。
谯周,四川西充人,年轻时博览群书,才学出众,声名远扬,是益州著名的学者。他的学生遍布天下,甚至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也是他的门下弟子。诸葛亮听闻谯周的才华后,特地邀请他加入蜀汉政府,担任劝学从事,这也为谯周的仕途开启了新的篇章。后来,他先后担任了劝学从事、典学从事、中散大夫、光禄大夫等职务,成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大臣。
谯周的性格极为复杂,时而忠诚正直,时而又令人质疑。诸葛亮对他非常看重,给予了他知遇之恩,谯周也对诸葛亮充满敬仰。公元234年,诸葛亮出征北伐,不幸因劳累过度,在五丈原去世。这一消息对蜀汉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,整个蜀国陷入了巨大的动荡和恐慌。许多蜀汉的官员和大臣纷纷想到五丈原前线,前去祭奠诸葛亮。
展开剩余70%但由于时局动荡,刘禅担心局势会因此更加不稳,特地发布了禁令,禁止所有文武大臣擅自离开成都前去吊唁。尽管如此,谯周依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,毫不顾忌刘禅的禁令,夜以继日赶往五丈原,亲自祭拜诸葛亮,并在灵前痛哭流涕,表达自己深深的哀悼之情。此举让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忠诚重情重义的人。
到了公元238年,刘禅正式立刘叡为太子。由于谯周博学多才、品德端正,刘禅特地任命他为太子的老师。此时,诸葛亮已去世多年,刘禅开始放纵自己,频繁游玩,疏于政事,甚至在宫中建立乐队,沉迷于享乐。然而,朝中的文武大臣几乎无人敢于劝谏。只有谯周在此时挺身而出,敢于直言进谏,提醒刘禅不应沉迷享乐,要关注国家的未来。他告诫刘禅,要记住先帝刘备未完成的事业,并举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例子,表明节俭和遵循法度才是通向成功的道路。刘禅听后深感愧疚,特地表彰了谯周的忠诚与正直。
从这些事情来看,谯周似乎是一个忠肝义胆、敢于直言的忠臣。然而,到了蜀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谯周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。公元263年,魏国大将钟会和邓艾联合出兵攻蜀。邓艾率领一支奇兵突破了蜀汉的防线,绕过姜维的剑阁,突然出现在成都平原,击败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抵抗,蜀汉君臣惊恐万分。
当时,蜀汉的主力部队由姜维带领奋战前线,朝中大臣们纷纷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,有的建议刘禅坚守成都,进行顽强抵抗;有的则建议刘禅逃往南中或吴国。而谯周,这位一直被视为德高望重的重臣,却站了出来,他建议刘禅投降曹魏,以保全性命。他甚至滔滔不绝地阐述了逃往南中或吴国的危险,强调只有投降曹魏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。最终,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做出了投降魏国的决定。
这一举动引发了后人的强烈批评,认为谯周毫无气节,投降了敌国,被视为一名叛国的奸臣。但也有观点认为,当时蜀汉的局势已经危急,继续抵抗只会增加无谓的伤亡,并给百姓带来更多痛苦。从更客观的角度看,蜀汉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,违背了天下一统的趋势,谯周的选择也未必没有道理。由于各方意见不同,谯周也因此成为三国时期最难以评价的历史人物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满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